博客年龄:14年6个月
访问:?
文章:19篇

个人描述

一名普通的教师,一丝丝生活的记载。

让问题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分类:读书记录
2010-05-27 16:29 阅读(?)评论(0)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目标。近来阅读了程胜编写的《学习中的创造》,对其中的第二章《问题与问题意识:学习创造的基点》颇有感悟。

    文中提出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提问对于一个人创造力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回归学生主体的课堂提问,而不应该是教师“满堂问”,甚至以“轰炸式提问”、“口头禅式提问”、“作秀式提问”、“半截话式提问”来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也不能由于老师的原因让学生提不出问题;更不能完全以“去问题”的教学来主导课堂。文中提到一个好的问题是怎样的?它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去探索;好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出不同层次的解决办法;好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性,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能够在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所以我们老师课堂提问在形式和内容上要能够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能够促使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能够去发现和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有六个维度,分别为难易度、深广度、梯阶度、针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新课程里,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开放性、过程性、情境性和探究性。开放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答案上具有开放性,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分析、综合、判断,而且课堂提问的解决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究中解决。过程性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清晰、明了,并且提问的频率要适当。情境性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是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

    如何设置问题情境,下面进行摘录:

    现场试验或实验演示的方法;

    叙述或再现科学发展史中的事实;

    借助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或模拟、仿真方式,显示与科学知识冲突的日常生活常识;

    提出学生依靠现有知识难以完成的作业;

    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数据,并加以对照、分析;

    利用课文内容中隐藏着的矛盾事实;

    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自身的矛盾;

    介绍历史上或当代伟人、学者等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

    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鉴别和比较,以揭示出多元价值与视角;

    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既揭示其知识的不足,也表明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利用学生讨论中对某一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激化矛盾。

    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体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学生提问可分为已存在的问题、隐含的问题、潜在的问题,后两类属于发现问题。一旦学生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动脑动口到脑、口、手并用,问题解决从课堂和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提升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提炼了书中的文字,汇集成了这篇读书笔记,我认为今后的教学中,必将结合书中的观点,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